湘潭石鼓油纸(布)伞制作工艺是我国纸伞流派之一,唐宋时期发源于江西。明朝初期,“江西填湖广”导致大批江西移民迁徙到湖南湘潭,随之带来了纸伞制作工艺。

石鼓丰富的自然资源,为这里制伞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天条件,楠竹、湘妃竹、杂木、桐油等用于制伞的原材料相当丰富,交通也十分发达,销售渠道容易打开。

新中国成立后,石鼓纸伞经历了20多年的红火期;进入21世纪,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兴旺,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游客对手工工艺纸伞的倍加青睐,石鼓纸伞又再度繁荣。如今,在石鼓镇,从事制伞业的人数达到2000人左右,全镇的纸伞年产量突破500万把,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/3。

石鼓油纸(布)伞选取昌山本地特产的2年生以上楠竹、水竹,安徽宣城特级宣纸,湘西桐油,鱼鳔熬胶,作为原材料。一把纸伞的制作时间需要5天,共80多道工序,比其他流派纸伞的工序多十道以上。仅伞架的成型,就得将一根青竹浸泡、煮药水、刮青、劈撑骨、制伞杆、制伞托,成品还得经过分边、穿花、糊伞、打口、画花、收伞、质检等多道工艺,需熟练工人精工细作。

油纸伞的象征

油纸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,有着多层的内涵寓意。在中国古代,有一个习俗,就是赴京赶考或做官上任,背上的包袱里除书本外,一定会带一把红油纸伞,即“包袱伞”,又称“保福伞”,预祝路途平安、高中状元。以致如今还有很多地方,亲朋好友送油纸伞预祝高考成功。除此之外,中国文化还赋予它代表多子多福、代表爱情、寓意节节高升、平安消灾辟邪等众多美意。因此,油纸伞是一件深受人们喜爱的物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