郴州桂阳湘昆起源于何时?桂阳湘昆有哪些经典剧目?


湘昆又称“桂阳昆曲”,是“湖南昆曲”的简称,是湖南大型地方戏曲剧种之一,主要流行于湖南桂阳一带,为昆曲在南方的一个支派,与北方的北昆同源,是昆山腔流传到湖南桂阳后,与当地生活习俗和语言结合后演变而成的。

早在明代万历年间,昆山腔便传入湖南,对湖南地方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至今,在湖南省的湘剧、祁剧、巴陵戏、辰河戏、荆河戏、武陵戏等地方大戏剧种中,仍保留着不少昆腔的剧目和曲牌。

湘昆的具体形成过程说法不一,有的说是明末清初之时,苏州的昆曲艺人为避战乱而逃到湖南的桂阳,并传授了技艺;有的说在清咸丰年间,桂阳人从苏州请来昆曲艺人传授了昆曲;还有的说在乾隆年间,苏州人李昆山路经湘南时,教了一个弹腔戏班几出昆曲戏,从此昆曲流传下来。

跟与其同源的苏昆、北昆比较,湘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。上演剧目方面,适应乡村演出和农民观赏习惯的需要,主要是一些情节完整的大本戏。现存有《八义记》、《麒麟阁》、《七子图》等40多出大戏,和《醉打》、《思凡》、《花荡》、《拾金》、《出塞》、《嫁妹》等一批小戏。

在音乐方面,湘昆属曲牌联套体,南曲北曲,各有特色,保留了400多支曲牌,演唱上受祁剧和地方语言音调的影响较大,显得朴实自然。湘昆的吐字行腔,以郴州官话为基础,与中州韵相结合,声腔不如苏昆细腻柔丽,也不及北昆豪放壮阔,但声调高亢,吐字有力,再加上紧缩节奏,加滚加衬,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"俗伶俗谱"。湘昆的唱腔中,还吸收了不少湘南的民歌小调和俚俗的叫卖之声,体现出相当浓郁的地方风格。在伴奏上,湘昆参用了一些祁剧的锣鼓和节奏。唱腔伴奏以雌雄笛为主。小生、小旦的唱腔,用管体圈套、声音沉郁的雄笛伴奏。

在表演艺术方面,湘昆既保持了昆曲优美细腻的传统风格,又体现了豪放粗犷的地方特色。在历史发展中,湘昆与祁剧、衡阳湘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以及其他民间艺术形式联系紧密,从中吸取养分,结合当地人民群众生产、生活的特点和民情风俗,创造了许多特别的表演程式。这些艺术创造,既形成了湘昆的艺术特色,又成为其保留的艺术遗产。

因为湘昆的流行,桂阳现有不少古戏台,数量之多,在全国排名都很靠前。古戏台多是徽派建筑,飞檐翘首,在青砖黛瓦中,别有江南烟雨的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