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苎麻分科属荨麻,长江以南是老家。纤维优良织夏布,嫩叶荒年做糍粑。农家衣食归己任,田园空地著风华。为民奉献重实效,无意争春斗奇葩。”这是民国时期一位桂阳人对苎麻的真实写照。
苎麻又名家苎麻、白麻、圆麻、青麻,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,是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,也称白叶苎麻。我国的苎麻产量约占全世界苎麻产量的90%以上,在国际上称为“中国草”。
唐《通典》记载“桂阳州赋贡,惟白苎布三匹。”这说明桂阳州自古以来,苎麻就是唯一征税的农产品。明代时,朝庭钦定桂阳苎布为贡品,每年上贡10匹。到清代“悉以园种,以供纺织”,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了。民国时期桂阳苎麻发展很快,主要以青脚麻和白脚麻为主,以纤维细、纺纱支数高而著称,质量位居全国二等。
苎麻曾给桂阳人的生活带来丰厚的实惠,桂阳境内气候温和,雨量充足,土地肥沃,历来以产优质苎麻著称,现在很多地名和苎“麻”有关,如“麻堂”、“麻布”、“麻料”、“麻田”、“麻地”等。这些地方都以种植苎麻出名。古老的桂阳生活上也和苎麻息息相关。桂阳人穿草鞋的历史还是在解放后才改写的,最早使用的纺织品就是麻绳和麻布,从茨充“教民种麻织履”后,大麻布和苎麻布一直作为大宗衣料,作为桂阳人民遮风御寒的布料,延续宋、明两朝才逐渐为棉布所替代。原始的麻纺是由手搓开始的,苎麻纤维长而强,多用绩法成纱。先用手指将脱胶后的纤维粘片分劈成细长的麻丝(缕),然后逐根拈接。桂阳以苎麻为原料生产的夏布,又名苎布、生布,系由纯苎麻纤维纺织而成,在明朝中后期更是名扬海内外,曾被朝庭钦定为贡品。桂阳手织夏布始于唐宋时期,有极悠久的历史。当时桂阳为“瘴疠之气,蚊虫丛生”的南蛮之地,为防夏夜蚊虫叮咬,桂阳人用苎麻的纤维织造布来制作帷帐,效果很好,于是人们逐渐改进绩麻方法,织造出精美的苎麻布,并将手工布苎麻称之为“夏布”,现在桂阳一些偏远的山区还存在苎麻蚊帐。由于对苎麻的崇拜,桂阳人还在丧葬时有系“麻蝇”披“麻衣”烧“麻杆”的习俗,并且以和死者的亲疏关系来确定“麻衣”的长短以及“麻绳”的粗细,这一风俗一直延伸到现在。
苎麻叶是蛋白质含量较高、营养丰富的饲料。麻根含有“苎麻酸”的药用成份,有补阴、安胎、治产前产后心烦,以及治疔疮等作用。
在饥荒年代,苎麻还是桂阳人的救命“粮”,现在桂阳某些地方还流传着“麻叶粑粑,是我妈妈”的童谣,唱的就是荒年桂阳人采摘苎麻嫩叶,通过提取叶中淀粉做成苎麻糍粑,用来果腹充饥度过荒年的真实生活再现。
苎麻嫩叶有独特的清香,现在不过苦日子了,一般是采摘嫩叶焯水后剁碎,和糯米粉搅和,取苎麻嫩叶的清香和鲜嫩的绿色,和普通粑粑一样蒸熟即可,也可以在粑粑里包馅儿,甜馅儿,肉馅儿都可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