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章祁剧,是1961年宜章办专业剧团时,从祁东请师傅来传教的,至1985年宜章祁剧团撤销时的20多年中,宜章祁剧在宜章影响很大,在宜章南部乡镇,不少业余剧团专唱祁剧,至今仍有不少祁剧爱好者。
祁剧是湖南省汉族地方戏剧种之一,又称祁阳班子,民国初年称“祁阳戏”,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。清末又名“楚南戏”,新中国成立后,始称祁剧。2008年,祁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根据声腔的不同,祁剧的剧目大体可以分为三类。
其一,高腔剧目。祁剧高腔最早的剧目是《目连传》,现存的传统演出本《目连正传》有124折。其余的高腔演出剧目还有《琵琶记》《荆钗记》《白兔记》《拜月记》等。
其二,昆腔剧目。主要有《天官赐福》《八仙庆寿》《卸甲封王》《六国封相》等。
其三,弹腔剧目。弹腔分南、北路,剧目题材大都来自历史小说。主要是春秋列国、秦汉三国、薛家将、杨家将、岳家将、水浒故事及包公戏、按院戏。如《黄飞虎反关》《湘江会》《吴汉杀妻》等。表现坚贞爱情和美丽神话的剧目也有不少,如《拾玉镯》《白蛇传》等。
祁剧起源于弋阳腔,明朝时弋阳腔传入祁阳后融入了其他的地方戏剧,逐渐形成了祁剧,艺术特点是高亢、粗狂、带有浓郁的山野气息。